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
广东温泉行业协会
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
广东省游艇旅游协会
广东省民宿行业协会
广东酒店行业协会
广东省旅游俱乐部
广东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
Copyright ©2019 广州瑞德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85号浙江大厦B座901房
邮箱:guofengwenlv@163.com
电话:020-87793769 13570912510
传真:020-87793859
邮编:510507
网址:www.raidbor.com
广东省旅游协会房车露营分会
广东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旅游研究院
广州地区酒店行业协会
广州博士俱乐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规划战略研究会
中国旅游联盟
广东省旅游协会
广东省自驾旅游协会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
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
联系我们
战略联盟:
微信商城二维码
传统村落的改造法,看“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篁岭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让古老村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生相伴,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应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重点提出保护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域,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传统村落,是指落成时间较早,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是,这些村落往往位于偏僻落后之地。
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非所有传统村落都适合发展旅游。很多传统村落实际上并不具备旅游吸引力,需要大量投资建设才能发展旅游,开发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传统村落,景观破坏严重,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已失去旅游吸引力,也无法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保护与活化利用。因此,简单而言,适合发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满足三个基本特质:一是肌理完好、整体风貌保存完好;二是生态环境良好;三是房屋空置率较高,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村落发展旅游过程中,关键是要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和专业化引导,综合提高村落价值;改善提升风貌景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留乡土建筑的地域特色;构建多业态乡村产业,以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发展;深入挖掘与活化乡村文化,充分融入“人”的要素,注重乡村治理,真正体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
婺源篁岭,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因“晒秋”闻名遐迩。这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曾一度空心化,濒临消亡。婺源篁岭景区于2014年开启营业,经过多年“蜕变”,如今已成为婺源最热门的乡村旅游景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传统村落,其创新的开发、成功的运作、迅速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下文以篁岭为例,来看看传统村落应如何进行改造更新。
01 开发背景
篁岭,坐落在婺源县东北部,是婺源具有独特风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有着约500米高的海拔,村庄用地面积仅有大概38亩,周边为千亩梯田所环绕;受地形限制,村庄房屋建在一个陡坡上,建筑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村前和后背山则被红豆杉、枫香、香樟等千棵古树簇拥,村内用地十分稀少。村民晾晒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一到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竹簟,竹簟里晒满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等,形成婺源特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这一切造就了其乡村旅游的精华资源。
然而,由于篁岭村民的生活生产资料大部分都在山下,交通极为不便,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汛期又因街巷排水不畅而造成过局部山体滑坡等原因,在政府鼓励下村民自发地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体搬迁。在景区开发前,在住村民中有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平时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村庄,整个村庄呈半空心化的萧条景象。
在快速城市化和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村落古建筑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闲置房屋任其倒塌,周边梯田逐步荒芜,晒秋景观逐渐消失。2017年6月,婺源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篁岭也未能幸免,村内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许多植被冲毁,对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破坏。
02 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
篁岭古村的改造更新是一场无声浩大的抢救,景区采用“新村换旧村、新房换旧宅”产权置换的方法,重铸古建,拂去蒙尘,重燃烟火,将岌岌可危的偏远村落改造成重焕光彩的婺源篁岭景区。
篁岭通过市场经济杠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村落居住建筑物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的方式,建新村,迁出原住民进行安置;对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进行规划、保护,维修古建筑,在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的基础上,向高端食宿、会议会所、购物街、山乡休闲、民俗体验发展,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双赢。
在篁岭整村搬迁工作完成后,为有效盘活闲置的宅基地,结合婺源旅游业快速发展,婺源县将篁岭村43.02亩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按旅游用地征收,用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竞得此地的公司及时对该村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并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验收后,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并收购散落民间的20多栋徽派古建筑在篁岭村进行异地保护,打造了商业一条街——天街。
03 系统改造更新
篁岭改造项目既要针对性地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又需从全局视角实现老村庄肌理的整体焕新与和谐完善。作为兼顾保护性修缮与创造性更新的复杂乡建,篁岭项目包含防水与引水工程、村内道路交通科学改造与梳理、业态房屋基础设施、古宅修复与新宅建造在内的一系列建筑及景观优化措施,结合修旧如旧的建筑体系复建和精心打造的大地艺术景观,使得整个村落似重生般有机生长于自然之中。
古建异地搬迁保护
在篁岭,有价值的古建不胜枚举,有罕见的四层木构徽派古建——众屋,有“怡心堂”、“慎德堂”、“培德堂”、“树和堂”等,各具特色,都是徽派古建的典型代表。
当涉及古村落与古建筑存续的时代议题,关键在于平衡“原真性”保护与“带动性”开发之间的价值考量。落位到篁岭项目上,老村庄历经岁月侵蚀,一部分房屋倒塌腐烂形成许多空置地基,破坏了村庄的整体性,年久失修的空宅亦被任其倒塌重建,独特的古建资源陷入快速消失的险境。
项目基于保护婺源的优秀古民居,结合乡村本土遗存的开发定位,独创了一整套古建异地搬迁改造方式,将县域内濒临腐烂倒塌的典型徽派古建,通过技术整体搬迁并集中整理和原样复建。“婺源三雕”手工艺人的“精雕细刻”、“修旧如旧”,大胆的“乾坤大挪移”,这些手段使得许多古建再次附着了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在篁岭延续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的民宅与公共建筑构成完整的徽州村落建筑体系,古建筑得到良好的修缮管理并创造现实价值,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差异化异地搬迁模式亦成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样本。
水利功能与风貌景观环境提升改造
篁岭枕山面水,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引水项目选址在村口水口林之上,将水涧汇聚而成蓄水池,沿山埋设直径160毫米的引水管至村头总供水池,尽量避免开挖山体。利用原山型高差预留叠水与瀑布的位置,在毛石混凝土基础上浇筑15cm厚钢筋混凝土层,面上覆防水布,确保工程完工后不会渗漏。房屋也依地形高差错落排布,人工开挖孔桩水泥浇筑基础,预埋各种管线,留好排水排污口。
整个设计与建造过程遵循可持续原则,最大限度达成环境友好度与资源循环体系,尽量减少对原貌的破坏,让修整的痕迹降到最低:诸如利用地形天然形成的高差并根据原有山沟的走向,将山泉水导入村庄,形成完整的水系;利用场地上原有的材料红土、毛石等,结合传统的建筑工艺,新建多样化原生态的建筑风貌;用老旧的石板铺地面,镶贴卵石,古朴灵动,与整个村落氛围相协调。不同的建筑、景观及空间要素调和为疏密有致而互补增益的环境舒适度。
生产生活风貌还原
乡村改建旨在探讨并完善人和时间、空间的关系。氤氲在岭谷交错、溪水回环间的篁岭村落,最具特色的民俗景观就是“晒秋”。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将此人文符号放大,用美术的眼光与技法进行艺术化打造,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古村进行内涵挖掘和文化灌注。时光刻印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不断更新的所晒之物,浓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日常;活化的一系列农俗与市井文化还原出独特的精神栖息地。
从曹氏宗祠到竹山书院,从婚嫁之礼到四时八节,从果腹温饱到笔墨歌舞,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展现着人们在篁岭古村数百年时光中熠熠生辉的生活。篁岭人民的原态生活、朴素智慧在此得以最大化地保留与传承。
古民居的混合式构架与错落有致的梯田和山水胜景,融合为色彩与形状对比强烈的大地艺术景观。周边曾经荒废的万亩梯田,重新种上了适应江南本土环境的油菜花和水稻,经由层层叠叠的生态景观再造而宛若“打翻的颜料桶”。村落原有菜地果园也恢复种植果蔬,村内与周边种植各色树种,使村落四季变换出花样风情。
04 农文旅产业融合
当古村完成规划建设、风貌修缮,开始运营时,古村里最需要的是生活的场景与气息。篁岭围绕乡村文化元素的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挖掘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选择性地邀请部分在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返迁篁岭古村,从而营造出一个活态的、有炊烟袅袅、有鸡鸣犬吠、有文化深度的古村落。
篁岭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围绕乡景、乡俗、乡趣、乡味进行产品塑造,打造多处沉浸式乡村生活体验点;传承与还原过去年代的场景,以村民的生产、生活为内容,通过手工作坊等承载方式,让游客感觉回到了记忆中的时光,唤起怀旧情怀,引起情感共鸣,寻找到内心的那一缕乡愁。
这里集结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与手工艺者,在篁岭街巷,各个家庭作坊里制作传授绝活,如木艺、竹编、美食等,让消费群体参与民间小吃及手工艺品制作的全过程。在篁岭晒工坊,打麻籽、做米脆是每天固定上演的体验项目,游客乐在其中。
篁岭每年还会举办乡村过大年、篁岭花朝节、晒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茶艺、傩舞、龙灯、徽剧、抬阁这些散落婺源乡间的“民俗风情故事片段”,在这里聚合成“婺源民俗文化大餐”,持续上演。
05 村民参与
在产业运作方式上,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开发打造中来,做活原晓容乡片区旅游经济,开发运营公司一是将周边1000亩梯田进行流转,租金为每年400斤稻谷,按当年国家指导收购价进行折算向村民支付租金,由公司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农业观光园,村民的身份则由种庄稼的农民成了公司的“造景者”;二是在前期开发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上优先安排当地村民,同时在景区内拿出100个商铺交由村民进行经营,每年只收取少量管理费用,促进村民就业、创业;三是将篁岭景区古村精品酒店接待客群定位为高端消费群体,而中低端消费人群接待则主要由景区周边村民兴办的农家乐、民宿承担,提高村民收入,与民互利共荣。
与此同时,不断培训和引导当地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加入到家乡旅游事业的建设中来,为旅游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和乡村生活,通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服务赢得旅游者的青睐。
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村民真正融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不仅提高了村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开拓了村民的就业视野,带来了实质上的旅游红利,同时激活了村庄的活态文化,延续了古村的自然生命,守住了篁岭村民的乡村情怀,最终实现开发商与农户双赢。
随着篁岭景区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完善,至2020年,在景区内承租经营特色餐饮、传统民俗表演、体验乡村生活、地域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在公司上班的当地村民达到150余人,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景区周边村庄有100余户村民从事农家乐、民宿经营,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农村第一、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收入逐年攀升。
结语
篁岭古村通过社会资本介入,以一种婺源特有的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及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等方式,收集整理荒废的特色民居院落,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彻底对古村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将整个村落改造成为古村精品度假酒店,以高端度假等业态的导入,实现了乡村遗产空间的功能再造,盘活了乡村的“不动产”,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村落精致内涵,促进了古村资源有效利用与延续传承,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